这两天把之前一本旧书拿出来温习了一遍,就是这本《启示录: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》。
这不是一本文史类的书,是一本写给产品经理的书。事隔多年,重翻此书,再回首曾经的工作经历,不禁感慨,不禁叹息。书中应该怎么做、建议怎么做,姑且认为是一家之言;但不应该这么做、这样会导致的后果,却是作者经历并反思的。这部分,我暗戳戳地与我之前的经历一对比,才发现应了那句话: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。
书中前言提到了作者在惠普的经历,辛勤工作一年多,牺牲了无数个夜晚和周末,产品出来了,但问题也出现了,没人购买他们的产品,何其相似啊。没人买的产品必然是失败的产品,不论它的技术参数有多好,而事实上比较起来也没那么好。很多时候我也如本书作者提到的那样进行反思,谁有权利开发什么产品呢?他们是怎么决定的呢?他们怎么知道产品有没有用的?也许是我的层级不高,我始终没能了解到谁决定了要开发一款新的产品。同样的,作者提到的教训,如果开发的产品没有市场价值,无论开发人员开发团队多么优秀也无济于事。事实一再地证明,优秀的开发团队在多次沮丧之下就会变得平庸 。本书作者追溯决定开发什么产品的人是产品经理。我开动我的脑细胞,仔细地在脑海深处搜索,如果说把卖给用户的东西称之为产品的话,则没有搜索到有这么个产品经理。硬件阶段有硬件的项目经理、工业设计师,有其他一些职能的人在为之努力。似乎主要的用户画像也是从硬件的组成,比如说大小、外观等等这些方面来考虑。当硬件开发到一定程度,围绕硬件开发的人似乎都隐身了。负责软件的项目经理、研发人员什么的,就开始接手,直到达到可以出货的要求。软件阶段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,三年还是五年,有点记不清了,在市场部门曾经强势地出现过产品经理,做过很多可能有益的尝试。这样的尝试无法说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。产品卖不出去,不能说软件没有责任,但责任有多大呢?如果比竞品的价格高,亦或有区域价格差异,用户会因为软件因素去买价格高的吗?软件的好总要用户用了才知道,用户只有买了才会用啊。另外软件做得真的好吗?在公司内部称之为软件功能管理,而不叫软件产品经理,也许真的是非常恰当的。由于我只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,没有高屋建瓴的能力,也只有在自己认知水平之内来回首。其实到现在我都没想明白,14亿人的庞大市场,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呢?也许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,难以动摇的。比如就像书中提到的,硬件是为软件服务的。这句话我是大大的赞同,可是那些年里我从未实际感觉到,就更别提软件是为用户体验服务的,用户体验是为情感服务的,产品是为真正的需求服务的。
伏尔泰他有没有说过“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”,这个需要去考证。斯坦尼斯洛却说过: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,在那之前只是快乐地叠加着。重温这本启示录,胡言乱语了一些。我想即使时间倒退,也改变不了什么,改变的只能是自己。
好,本期就到这里。谢谢!